首页 > 科幻小说 > 小寒资料集 >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1/2)

目录
好书推荐: 清溟 超级贤者 烈战三国之美女无双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英灵战记 众生之三界 墨尸宝鉴 百万傀儡兵 修真种植大户 暴力王座

武式太极拳简介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派(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差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人称干枝老梅、朴实无华。手高不过眉远不出足双手各管半个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一笔一划严守格律与人交手不重招数注重接劲打劲。

陈固安、吴文翰即出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优秀武式太极拳代表人。

武式太极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o)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o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派太极拳之起、承、开、合

清末民初之际在河北永年县城内教太极拳的是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在南关教太极拳的是杨派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的长孙杨兆林二人所教拳势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当地人们为了区别二人所教之拳称郝为真所教是“郝架”杨兆林所教是“杨架”。郝为真自称所教是“李架”(因为他是李亦畲的弟子)或“武李架”。人们又因为郝为真所教拳势要求做到起承开合就称谓“开合架”后来郝门弟子在外地教拳也自称“开合架”以别杨派所教拳势。1961年11月天津市武派太极拳传人出版了《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术》(油印本)就突出了“开合”二字。

“郝架”、“杨架”称谓的出现是太极拳流派衍生的肇始。“郝架”后来虽多称谓“武派(武式)太极拳”但人们仍习惯称“开合太极拳”是指其拳理拳势要求而言。其演变经历大致是:

武派太极拳在拳法理论上多尊崇清初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通过实践予以深化升华。《太极拳论》讲阴阳之道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为八卦。静为一气。从太极拳体用上说“动之则分”是开是变化是拳势运作;“静之则合”是归纳是气势凝聚。因此武禹襄形容走架打手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见《太极拳解》)。同时他还使抽象的阴阳开合具体化便于练习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说:“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起承转合为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作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武禹襄次将它引用于太极拳走架打手之中使走架打手有了法理依据是对太极拳弘扬展的一大贡献。

后来武禹襄总结的打手《四字秘诀》(敷、盖、对、吞)李亦畲总结的《撒放秘诀》(擎、引、松、放)郝月如的《打手四要》(引、化、拿、)都是起、承、转、合在打手技术及运作方面的具体、深入。王宗岳的学术思想源于北宋周敦颐(1o17-1o73)的《太极图说》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尚未脱离周氏《太极图说》之用语。随着时代的展、实践体会之不同.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率先提出:“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虚实说。李亦畲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他在《五字诀》中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要“开合有致分清虚实”。于是虚实开合的相应变换技法与意、气、神的融合就成为武派太极拳的技术核心。为了形象地说明虚实变化和内劲流转的关系李亦畲还亲手绘制了《虚实开合图》指出“虚实即是开合”。因为走架打手的虚实多属内劲的变化只能觉察而不易看到;开合则指外形动作明显可见。“虚实(内)即是开合(外)”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郝为真是李亦畲的衣钵传人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论言简而意赅所创拳势外简而内涵丰富人多不知其底蕴独为真能穷其窍要。其走架打手以虚灵为体.因循为用。其功在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动静兼施.不偏一方。其法始于守中凝聚一气终于行气归于凝神至虚故造诣精纯独领风骚为李亦畲门下第一人以故桃李满门武派太极拳遂普及于世.衍为一派。

郝为真教拳时综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家所著拳论的内涵衍变结合时代需求遂以起、承、开、合作为走架打手的指导方针。郝月如解释说:“走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又说:“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见郝月如《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指明“开”要舒展肌肉筋骨关节要放松.以利气血通畅手眼身腰步协调合一一动皆动势如张弓.内气周旋外应百变。“合”要紧凑精神内固双掌各护半边身躯护中用中步法稳健腿法快捷如放箭一吐即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舒展不离紧凑紧凑胤育舒展重心稳定八面支撑。因此走架时要以起、承、开、合为指引。“起”要神聚心静气敛心不静则不专.气不敛便无含蓄势易散乱。“承”是承上启下要衔接自然一气贯串。“开”要灵敏富于变化不抢不坠气势饱满。“合”要圆融手眼身心步和谐自然每一势的起承开合既要清楚更须连贯意动势随真气聚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灵活似飞鹞步活、身活、招势活在圆融中求启机求变化。

走架每势能做到起、承、开、合才能饱满无缺富于变化而不留于浮滑潦草。在此基础上进而做到眼有神身有谱脚有根空松圆和外柔内刚不散不懈不僵不滞内外相合周身一家一动一静皆有神情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意气神和谐统一掌握好心静、意专、气畅、神敛、形顺这“走架五要”始可越练越精步入武派太极之门。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人在拳理拳法上既有继承也有展.是符合孔子这一深邃哲理的。没有扎实的继承伺来展。没有创新展势必僵化谈何继承!认真处理好继承和展的辩证关系是学术流派能否健康展永葆新鲜朝气的关键。

武派太极拳身法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一)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二)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三)涵胸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四)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

(五)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六)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武式太极拳论释疑

一、“身备五功”解

武式太极拳没有身备(背)五弓只有身备五功。五功是指练习武式太极拳内传的由着熟到神明的五步(层)功法或五个阶段的练习方法。只有按这些练习方法和要求精研细悟和长时期的练功才能达到武式太极拳的彼岸。而身背(备)五弓是其他拳种的练法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定要辨清。

二、释“四两拔千斤”

本应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千斤都是指的彼。意指打手时要集中内劲打击对方劲根从而达到牵动彼全局的战略意图。

三、释“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秤”乃棋盘也“立”乃广义指行止坐卧引申为行功走架及打手时要符合身法要求由心知达到身知就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应敌变化示神奇。

四、释“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武式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人时除和彼接触点接劲不动外运化全在胸中腰间人全在腰腿。

五、释“蓄劲如张弓劲如放箭”

武式太极拳在内不在外。意指蓄劲时内劲由手至膊膀脊柱返回腰间就如人搭箭拉弓一般。“劲如放箭”一句是指人时内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要有犀利感。运劲如百炼钢。总之这句话是形容内劲蓄的。

六、释“人刚我柔谓走我顺入背谓之粘”

人刚我柔的同时要我顺人背这样就做到刚柔相济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刚我柔不在外而在内不在上而在下。

七、释“舍己从人”

1.意指对方来势让你怎么还击你就怎么还击。

2.就是内劲要随着彼的“曲”就彼的“伸”。

八、释“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每一交手唯接彼来劲之处要有力和彼劲接定然后内劲回注腰间但外形不变。

九、释“着熟”

“着”指按身法的要求练习这里指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熟练地掌握武式太极拳论要求的练功身法。这个他人太要以强身为主。

十、释“懂劲”

何为“懂劲”。指在走架和打手对劲劲由内换到身知了做到五字诀所说的“神聚”了。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刚柔相济方为懂劲。此时自然做到了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力从人借不在外面气由脊懂得了内开合。这个阶段主要以防身为主。

十一、释“神明”

由懂劲后功练一日技精一日做到了“意气君来骨肉臣”逐步由拳理、拳法悟出做人的哲理对事物、自然界都有了科学的思维。无俗则刚修养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人的品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个阶段主要以修身为主。

十二、释五字诀中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指经过严格地按身法的要求长时间地默识揣摸练习举手就做到目有所视意有所指力有所达。就是外形和精气神、意目力做到了完整的统一也就是周身一家脚手随了。

十三、释“双重”

不能运化者虚实不分分开、粘走不能相济为“双重”。“双重”是练功中的一个过程通过长时间逐步的正确身法的习练去掉了不正确的正确的上了身“双重”就会改掉同时这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十四、释“太极”和“太极拳”

“太极”两字出自《周易》。太极拳系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因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及表现形式我区别于其他拳术且又经过历代武术先哲们的精心锤炼符合事物展的自然规律故后人称之为太极拳。太极和太极拳是两种学问学太极拳者要分清。击技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灵魂要以武术的规律来思考它要按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来专心致志地修炼否则只能枉费工夫。

十五、释五字诀中的“呼吸”

武式太极拳中的呼吸是“开合”的代名词指“内劲”在体内的升降。而不是指人的肺部呼吸。太极拳系自然之道肺部呼吸要求自然。

十六、释“腾挪闪战”

腾:为开、为。

挪:为合、为蓄。

闪:接定彼劲使之劲头落空。

战:内劲时运劲如百炼钢要有摧枯拉朽之势。

十七、释“粘黏连随”

指经过长期的按身法的要求练功知己和知人功夫都达到了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无过不及的阶段。

粘:我顺人背谓之粘。

黏:劲断意不断谓之黏。

连:不顶谓之连。

随:不丢谓之随。

十八、释“起承转合”

起:即一搭手接对方皮肉之形。

承:接定彼骨之劲即物将掀起。

转:内劲由脚跟注于腰间施于两膊形于手指。开也也。

合:内劲由原劲路回注于腰间蓄也拿也拨也。

十九、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

(1)武秋瀛云:“合即拨也。”

(2)指按照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要求自己守住规矩反复锤炼明师点传达到神不外散、神气鼓荡周身无有缺陷周身一家才能得机得势舍己从人才能达到了引进落空的功夫。

武式太极拳之体用歌诀

第一阶段练好桩功、打好基础

常用的有:

(一)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预备式要求两足平分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虚领顶劲松肩沉时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举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屏除杂念自然呼吸要点是:

1、要“心静体松”李亦畲先生在《五字决》中先提出的就是“心静”并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初学走架最不宜做到心静所以要先通过站无极桩来锻练这一功夫。初学拳的人大都容易紧张故要求“体松”。精神、关节、肌肉处处放松为日后练拳走架打好基础。

2、要足与肩宽因两“涌泉穴”在人足下两“肩井穴”在人肩头站桩时足与肩宽两“涌泉穴二)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低承重力越大通过这一锻练”和两“肩井穴”上下向衡才能气机上升运行与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则是打不出水的。

通过无极桩的锻炼求得心静神敛气聚体松然后在练拳架自然就较容易了。

(二)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体要求同无极桩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较大蹲的越低承重力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的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太极桩先练定势再练动势先按定势太极桩站好如系左势则左手左脚左前右手右脚在后成左虚右实步两手从胸前落下回收经右腰胯处再往前往上复至胸前恢复原状其往复路线如划一竖圈同时下肢坐腿松胯转腰两腿由前虚后实变为前弓后蹬。如此反复地划竖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变换地练习这一桩功颇似过去北方人用辘轳(一种车)从井里打水的动作用来练习松肩松肘坐腿转腰和弓步前冲等易收显效对日后走架稳固下盘肩松腰活上下协调等有很大裨益。

近人练拳大都不愿练习基本功有些拳师为了迎合这种心理也就直接教练拳架其实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荣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把拳架练好的练好基本功再练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种要求提高拳艺较快不练基本功就练拳架难度就要大的多。

第二阶段学习拳架先练外形

武式太极拳前辈教授拳架是先练外形后练内形然后在内外相合故教拳先要求身法规矩拳势正确合乎要求。所谓身法规矩拳势正确合乎要求就是要符合武禹襄先生制定的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臀“八条身法”和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腾挪、闪战等五项要求。

这十三条要领既是对练太极拳提出了要求也是能否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前人和近贤对此多有专论这里不再多赘但这十三条要领不是初学者一下能全部掌握的应当分清先后突出重点纲举而目张主要的掌握了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这十三项中初学者应先掌握提顶、吊裆因头是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系任、督二脉交会的地方统领一身之气能“提顶”就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如头部倾斜则必气势涣散、身法散乱先师李圣端常说:“猴头不能丢”。就是强调练拳时必须时时注意“提顶”。

“吊裆”是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初习太极拳由于屈膝蹲腿最易犯弯腰突臀等毛病如能做到吊裆自然就能克服了这些弊病上能提顶下能吊裆头顶的“百会穴”和裆的“会阴穴”一下一下遥相呼应可为日后畅通任、督两脉运行百脉创造条件身法上掌握了提顶、吊裆就易做到尾闾正中支撑八面也为气沉丹田奠定了基础。

再次要求做好松肩、沉肘初学者最易耸肩肩肘僵滞肩肘关节不灵活不仅影响走架也不利于实用时的走化所以应当要学者尽快地先掌握好松肩、沉肘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住松肩、沉肘呢?前辈的经验是:出手竖腕曲肘让合谷穴(在虎口处)与肘弯曲池穴虚虚对位自然就做到了沉肘能沉肘也就能松肩且为涵胸拔背提供了条件。

教学拳架除每一拳式都有其具体要求要求学者遵循外有几个带普遍性的要求应当格外注意。

(一)要从心静体松入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大涅槃时代 从小破屋开始[全民求生] 异度旅社 我靠休假给异世带来亿点震撼 退休,然后进入逃生游戏 荒岛求生,开局三倍宝箱 我的哨兵黑化成SSSS级 阴桃花,蛇娶妻 开局一木筏[海上求生] 换阴命,鬼王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