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带着超脑回明朝 >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2)

目录
好书推荐: 疯狂校园 祸水妖妃 仙规 无限之孤棺灯青 网游之化神传说 武道邪君 书欲人生 召唤宝典 刀剑风流 铁器时代

总而言之。正因为现在是关键的时期。所以敌人必然会加大力度干扰并打击李修远的活动,甚至连生命也将受到一定的威胁。

一个人的人生就好像一个棋盘,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李修远自然更加小心谨慎,唯恐出现任何玩漏。

“把事情经过具体说一遍李修远沉思许久之后,睁开紧闭的双眼说道。同时右手食指习惯性的又放在桌子上轻轻敲打起来。

自己才刚刚经历了被偷袭。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朱高煦也凑热闹的加入了被刺杀的事件里,李修远忽然现事情开始变得好玩起来。

苏轼曾撰文《晃错论》,在其中他曾指出关于削藩需要注意的三介,问题:时机、手段、用人。那么我想卫一;出。简要说说明朝建文帝和永乐帝前后削藩切果

时机的判定。我们大家都知道,建文帝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是洪武帝朱元璋的皇孙。在他登基称帝之时,放眼大明的江山,真是“群叔环立”窥伺神器者绝不在少数。而建文长于深宫,又没有丰富的治国治军的经验,亲信的像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大都是“不经用事”不堪谋国之用。这样来看,建文上台后。他虽然认识到,诸王为乱,燕王为,周王以下为其翼。但是立刻清除诸王绝不是最佳的时机,应当在巩固帝个,广结人心,礼重当路诸公,明宣之以君亲之义。暗备兵以防四方不测。分化瓦解诸王,待之以时日,再徐图削藩。那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诸王是否给了建文这样的一个机会呢?我个人认为,是存在这样的时机的。先,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小所以他的登基不是名不正言不顺。从大义名分的角度来说,暂时不存在问题。为什么“八王之乱”中。各藩王可以肆意起兵,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各路藩王都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名分这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十分重要其次,就是建文帝当时登基日浅,还不存在各种失德的行为,所以,没有给与诸藩以口实。第三,诸藩串联勾结还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毕竟是谋反的大事,不可能振臂一呼,四方归心。

燕王起兵后也是胜胜败败,不会是一帆风顺,所以立即起兵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宁王、安化王反叛。当时他是有借口的,但即使如此也最终不免于覆亡,可见,在风险成本这么高的前提下,各藩不会贸然起兵。洪武帝的余威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建文帝却在登基之后,立即着手削藩。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建文帝登基,秋八月,废周王为庶人。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惧罪自杀。齐王、代王被废。六月,氓王被废。秋七月燕王起兵。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燕王不管他是否有谋反的想法,但是在新皇帝这么凌厉的攻势下,他被逼反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再看朱林削藩,他在登基之后,也非常明白,自己既然可以起兵“靖难。”那么理论上任何一个藩王都是有这个权力的,所以,他所面临的削藩任务就更加棘手。但是,他在时机的选择上没有像建文帝那样。操之过急,而是将巩固自己在南京的政治地位放在了位,他大肆诛杀异己,明了“瓜蔓抄的残酷审查方式,死于这场**的人不计其数。而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被废的藩王却得到了恢复,得到优容。显然。朱林没有把削藩当作最要的政治任务。他选择了在巩固自己之后,再行削藩的时机,这也为他日后削藩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手段的运用。削藩与灭藩,其实这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看看成功的削藩,刘邦曾经反复用兵,削掉各异姓王,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国力。而汉文帝的机杖却能安抚吴王的反叛之心,为朝廷争取宝贵的时间。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推恩令》,也将藩国的危害消解于无形。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也可以看作是解决藩国拥兵的一个方法?所以,削藩并不是一定要去消灭藩,而是要解决诸藩对中央的威胁,通过改封小迁徙、征召、推恩等多种手段,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而建文帝则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特别是在他根基尚浅的情况下,用这种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而朱猪则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手段。如宁王原封大宁,因助燕王“靖难有功,当初朱猪曾有“事成中分天下”的许诺,但此时却矢口不提,宁王请改封苏州或抚州,均遭拒绝,最后改封南昌。齐王复位后仍然骄纵不法,朱林没有立即废黜而是多次下诏教警告。至永乐四年才废黜了这一藩王。此外,谷王也是凶暴之徒,意图不轨,还妄图勾结蜀王,结果被蜀王告,这时朱林采取了诸王议罪的做法,让诸王去给他定罪,这样既不至于留下恶名,又可以警示诸王。一举两得。诸王以为谷王当诛,而永乐帝仍然不开杀界,仅仅是废黜小周王和改封后的宁王都被人参劾。而永乐帝也是采取警告和征召入朝讯问教诲的方式,使得周王、宁王都远离了政治,至于代王小峭王、辽王等干犯纲纪,也仅仅是削去护卫。切断他们与军事力量的联系而已。在怀柔与强硬的两方面手段下,诸王终于被驯服,永乐帝也坐稳了他自己的江山己3人才的选择。建文帝在整个削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但是,他们的意见是否可取。建文帝却没有深思熟虑。如黄子澄说:“周、齐、湘、代氓诸王,在先帝时,尚;,削之有欲问罪,骨井互,燕之母弟,剪燕手足也?。看似他的意见不无道理。但是这无疑是打草惊蛇,让诸藩人人自危。但是这个意见居然得到了最高当局的肯。可见建文帝是没有看出黄子澄的意见只是书生意气而已。同时,在朝的卓敬认为:“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小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卓敬的核心在于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先以迁徙的办法消祸乱于无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与后来永乐帝处理宁王的方法不谋而合。可见卓敬的办法确实是真知灼见,但是建文帝却没有采纳。后来永乐帝也承认“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可见,建文帝在决策和用人方面与永乐帝相比都是略逊一筹。除此之外,建文帝在朝缺乏强有力支持及其不善于知人这一点在最后关头体现的十分明显,“建文四年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后关头。他缺乏忠心耿耿的大臣,而且这时他竟然用诸王和徒有其表的贵胄李景隆是开国元勋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但却甚是无能。去守城,可见其不善知人的一面。而永乐帝在长期的征战中也培养出自已一套非常完备的文武班子,“黑衣宰相”姚广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所以。最终用人的失败,也使得建文帝从削藩到反击燕王都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终丢掉了皇帝的宝座。

总之,纵观建文、永乐两代皇帝的削藩过程,我们不难现。在中国古代社会“法、术、势”这三者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的政治手腕才能实现,所以,如何运用好“法小术、势。?如何选准时机,用对方法。托付得人?这对中国的古代执政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而白莲教作为一种宗教概念,包括的内容很广。可以说它是一千多年来,生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种“异端左道邪教的总括,是佛教、道教以外的重要的民间宗教。反映的是中国下层社会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斗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白莲教教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互相斗争的势力,叫做明暗两宗。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恶与不合理。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将最终战胜黑暗。这就是所谓“青阳小红阳小白阳的“三际

教徒们侍奉“无生老母”信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八字真言。无生老母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免遭劫难,这咋,天界便是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先后派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下界。他们分别在不同时期内统治人类世界。

青阳时期是由燃灯佛统治的初际阶段。那时还没有天地,但已有了明暗。明系聪明智慧,暗系呆痴愚蠢。

红阳时期是由释迦牟尼佛统治的中际阶段,那时黑暗势力占上风,压制了光明的势力,形成“大患。”这就是所谓“恐怖大劫”的来临,这时弥勒佛就要降生了。经过双方的决斗。最后光明驱走了黑暗。

白阳时期是由弥勒佛统治着的后际阶段。明暗各复本个,明归大明,暗归极暗。

初际明暗对立。是过去。中际明暗斗争,是现在。后际明暗各复本位。是未来?教们宣传。人们如果信奉白莲教,就可以在弥勒佛的庇估下,在大劫之年化险为夷小进入云城。免遭劫难。待彻底摧毁旧制度。破坏旧秩序后,即可建立新的千年福的境界,那时人们就可以过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了。

白莲教认为现阶段即中际,虽然黑暗势力占优势。但弥勒佛最后一定会降生,光明最后一定会战胜黑暗。它主张打破现状,鼓励人斗争。这一点吸引了大量贫苦百姓,使他们得到启和鼓舞。加上教们平日的传授经文、符咒、拳术、静坐以及用气功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饭依,借师徒关系建立纵横联系。

白莲教的势办的绝不可小觑的,虽然尚不足以与一个帝国对抗。却可以慢慢撼动一个国家的根基。

如何处理与白莲教之间的关系,俨然已成为了李修远时下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至于郡王朱高煦。李修远在了解了详细情况后,已大体掌握了部分资料,只要再亲自前往一探究竟。查明真相,李修远相信自己必能成功想出一个很好的应对计划。

...

目录
新书推荐: 女帝的流氓道爷 [综神话]万人迷物语Ⅱ 小寡夫[种田] 北渡春音 鳏夫十六年 我在修罗场里狂飚演技 御膳厨娘有读心术(美食) 中天稗史:帝位纷争 红楼之贾家潜龙 流放前夕,我强上了病弱将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