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编辑手札 > 近代现在军事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

近代现在军事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1/2)

目录
好书推荐: 《京城传》 白领 龙霸环宇 创世神缘 棋神 江湖少年传奇 传奇之浴血重生 只嫁状元郎 牧狼人 魔舞冰神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是法国资产阶级杰出的统帅和军事家,他从土伦围城崭露头角到滑铁卢战役的败北,前后20多年刀戈征战,曾亲自指挥过约60个战役,比远古以来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所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且以少胜多而驰名于世,被后人称为真正的军事艺术的巨匠。

拿破仑一生虽然没有写过长篇的军事理论专著,但他在晚年口述而由别人笔录的关于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争,1796年至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年至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和对龙尼阿所著的《军事学术论》一书批注的17条意见,及后来由布尔诺将军根据他的书信、手令和日记等摘编出版的《拿破仑军事语录》等,都是他留给后世的颇有价值的军事遗产。

力图消灭敌人的军队

在拿破仑看来,在一场革命中,主要的目标不是争取军事力量的援助,就是瓦解军事力量。基于这种认识,拿破仑总是把消灭敌人的军队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

他说,欧洲有很多优秀的将军,但他们一下子期望的东西太多,而我只看到一点,那就是敌人的大量军队。我力图消灭他们,因为我相信,只要把军队一消灭,其他一切就会土崩瓦解。(转引自米尔施泰因等《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文1版,2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对此。马克思曾评价说:主力只用于战争的主要目的——消灭敌人,这是拿破仑所制定的两条老生常谈的作战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155页)若米尼也评价道,拿破仑不以攻占一两个点或边远省为满足,而是集中一切力量切断和击毁敌军,而一旦敌方未能组织起兵力加以防御,则国家和省区就会自动放弃。

拿破仑的这一力图消灭敌人军队的思想,贯穿于他所进行的全部战役中。他在指挥作战时,从来不先去抢占敌人的领土、而总是首先寻找敌人的军队,并力图在一次或多次会战中把他们消灭,从而夺取胜利。例如,在意大利战役中,拿破仑为寻找一切机会歼灭敌军主力,曾以一支3万人的装备很差的军队,同反法联盟进行了14次会战,70次战斗,先后歼敌20余万,粉碎了第一次反法联盟的武装进攻。

又如,1796年至1797年的曼图亚争夺战。曼图亚要塞位于波河和明绍河交汇处,地形险要,有意大利锁钥之称。当时流传一句名言:曼图亚在谁手,意大利归谁有。由于曼图亚为奥军在意大利的惟一重要基点,势在必守,以阻扼法军。而法军为控制北意大利,并打通德奥之路,也志在必得。对于这样一个处于关键地位的要塞,拿破仑不是花费高昂的代价去直接强攻,而是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来获取。为解曼图亚之围,奥军曾不遗余力地连续4次派兵加以援救,均被法军粉碎,拿破仑正是借此大量消灭了奥军。其中,法军在第一次包围曼图亚时,总兵力约4.2万人,仅以约8000人围攻曼图亚,却以3.4万人待机迎击奥军的援兵。而在奥军企图第四次为曼图亚解围时,尽管拿破仑手中可以用来对奥军作战的机动兵力只有3.1万人,却仍以消灭敌人军队为主要作战目标。他于1797年1月,通过巧妙组织利沃里战役,又一次以少胜多,获得了大量消灭敌军的辉煌胜利。拿破仑在给当时督政府的报告中宣称:在四天内打了四次战役和六个遭遇战,总共杀伤敌军六千人,俘虏二万五千人。(转引自《拿破仑的军事生涯》,82页)曼图亚要塞是1796年被拿破仑包围的,到1797年2月,前来解围的奥名将先后被拿破仑打败,其军队被大量歼灭,守军待援无望,粮弹将罄,终于向法军投降。

为达到消灭敌军的目的,拿破仑惯于采取打掉一个再打下一个的方法,将敌各个击破之。如1814年2月,当施瓦岑贝格的奥军主力和布吕歇尔的普军主力分别沿塞纳河和马恩河向巴黎挺进时,拿破仑利用敌军两路隔绝的弱点,先于2月10日全歼普军中的一个俄**团,于第二天重创普军的另一支部队,又于14日击溃布吕歇尔直接指挥的一支部队。接着,拿破仑又调过头来,连续击溃奥军的三支部队,迫使施瓦岑贝格提出停战的要求。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为达到消灭敌人军队的目的,拿破仑把积极采取攻势行动视为主要的作战手段,早在1793年,当拿破仑还是一个青年军官,尚未在土伦崭露头角时就曾认为,凡是躲在堑壕里的人一定会被击败。并指出,这是战争艺术中的一条公理,经验与理论在这一点上完全一样。

拿破仑说过,他的想法与腓特烈一样,一个人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的。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他又说:要使战争变成为进攻的,像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仑尼。尤金和腓特烈等人所做的那样,你就要学习他们为典范,这是使你成为名将和了解战争艺术秘密的惟一方法。(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38页)

拿破仑还在《论攻击战》中指出,应深入研究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尔道夫、秋林、叶甫根尼亲王和腓特烈7位大统帅所遵循的一些正确的作战原则。亚历山大进行过8次战争,征服了亚细亚和印度一部分。汉尼拔进行过17次战争,一次在西班牙,15次在意大利,一次在非洲。凯撒进行过13次战争,8次是征服高卢,5次是进攻庞培的军队。古斯塔夫·阿尔道夫进行过3次战争,一次在利沃尼亚同俄军作战,两次在德意志同奥地利皇室作战。秋林进行过18次战争,9次在法国,还有9次在德国。叶甫根尼亲王进行过13次战争,两次对土耳其,5次在意大利对抗法军,6次在莱茵河和弗兰德。腓特烈进行过11次战争,作战地点在西里西亚、波西米亚和易北河沿岸。拿破仑强调说:认真阐述这八十三次战争的历史,可以写成一部完整的作战艺术研究指南,并且可以把这种历史作为制订一切防御战和攻击战规则的原始资料。(《拿破仑文选》下卷,328页,商务印书馆,1982)

拿破仑一生指挥的几十次战役,除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可以称为纯粹防御性战役外,其余几乎全是进攻性的,包括1814年和1815年两次防御性的多数战役在内。对此,恩格斯也认为,拿破仑同埃帕米浓达斯、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一样,都是特别喜欢攻击的统帅,并高度评价说:在完全防御性的战局中进行进攻战和不断攻击的最出色的例子,是拿破仑的两个卓越的战局--1814年战局和1815年战局,虽然前者以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千告终,后者以滑铁卢的失败和巴黎的陷落而结束。在这两个著名的战局中,这位完全为了保卫遭到敌人的侵犯的国家而战的统帅,在一切地点一有机会就会向敌人进行攻击,虽然整个说来兵力始终比入侵的敌人少得多,但是他每次在攻击地点都能够造成优势,而且通常都获得了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1页)

以1814年的战局为例,拿破仑亲自组织作战,并多次取得进攻战的胜利:2月10日,在尚波贝尔之战中,他集中4.5万人的兵力,击败了俄军奥尔苏费师,击毙和俘敌约4500人,缴获火炮约24门;2月11日,在蒙米赖之战中,击败了俄国萨肯军和普鲁士约克军,俘敌近万人;2月14日,在沃尚之战中,击败了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队,使普军损失9000人;2月18日,在蒙特罗之战中,击毙联军约3000人,俘敌约4000人,迫使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派人向拿破仑请求停战。

然而,拿破仑并非不顾一切的一味采取攻势行动,而是注意联系防御论述进攻行动。他指出:整个战争的艺术,就是先作合理周密的防御,然后再进行快速、大胆的进攻。(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41页)他还注意把进攻和防御作为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说:防御战并不排斥攻击,攻击战亦不排斥防御。(《拿破仑军事语录》,第103条)并认为,从守势战转入攻势战,是一种最微妙的作战动作。(《拿破仑军事语录》,第19条)

拿破仑认为,采取进攻必须十分谨慎,要充分估计具体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与火力,决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莽撞蛮干。他说:在战争中,要多估计,否则将一无所获。我已经习惯于在三四个月以前就思考我应该做的事情。不过,我总是做最坏的估计。我习惯采取多种防患措施,从来不靠什么机会。只有拟定出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才有可能在战争中成功。

同时他还认为,犹豫不决和畏缩不前的作战行为,或试探性的进攻是非常有害的,它将导致最终的失败。他论述说在严重的危机时刻,不应有丝毫的犹豫不决:犹豫不决总是毁灭人,而从不会把人从厄境中救出。英国的查理一世原有能力战斗并能获得胜利,但他犹豫不决以致被斩了首。犹豫不决就是缺乏正确判断和才智。凯撒曾经在鲁比肯河边犹豫不决,这一天他完全不像他自己了。军人的重要美德之一,就是应该行动的时侯毫不犹豫。(转引自《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多兵之旅必获胜

为在坚决的进攻中取得胜利,拿破仑一贯坚持集中大于敌人的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并用多兵之旅必获胜的名言对此作了表述。

首先,为了保证以我之优势兵力击敌之劣势,必须集中兵力,拿破仑指出,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将领如汉尼拔等人遵循的作战原则是保持兵力集中。把自己全部军队集中为一个拳头。(《拿破仑文选》下卷,332、338页)并一再强调:战争中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部队在战场上集中好了之后才进行会战。军队必须集结,而且必须把最大可能的兵力集中在战场之上。(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40页)

他在1806年8月8日给那不勒斯国王的信中写道:部署兵力的艺术也就是进行战争的艺术,应该用这样的方法部署你的兵力:即不管敌人采取什么行动,你都应能在几天之内把你的兵力集合到一起。(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40页)他还在同年2月14日给其哥哥约瑟夫的信中写道:你的军队太分散了,应该采取的行动是,使兵力能在一天之内集中在战场上,(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40页)

拿破仑认为:如果投入战斗,必须集中自己的所有部队,不要忽略甚至是一支很小的部队,有时仅只一个营的兵力也会成为胜败的关键。因为一滴水足以使水瓶中的水溢出来,所以,在会战中,一旦决定性的时机到来了,精神的火花点燃了,一支很小的预备队即足以解决一切(转引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2卷);其次,在敌优我劣的情况下,必须善于在关键性的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拿破仑指出,军事指挥的艺术,就在于当自己的兵力数量居劣势时,反而能在战场上化劣势为优势。并说,所谓战术,即以劣势兵力集中于进攻或防御的主要方向上,以获取优势。他一再强调,必须在一定时间和需要的地点集中比敌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优势的兵力。

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拿破仑的作战特点时曾概括地指出:拿破仑的秘诀在于集中,而他的继承者的秘诀却在于分散。当拿破仑看到自己不得不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作战时,例如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中,他就立即把自己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有决定意义的作战线上……而把较少的兵力留在次要的战场上……因为他相信,即使他的军队在次要战场上打了败仗,他自己在主要作战线上的胜利也能比任何直接的抵抗更可靠地阻挡敌军的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484页)

**也精辟地概括说,拿破仑指挥的多数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即先从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选集》第2卷,491页)

事实上,在拿破仑一生指挥的几十次战役中,约计有30多个战役,都是在战场作战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在战场上形成的局部优势而以寡击众,以少胜多。有名的意大利战争、马伦哥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和耶拿战役等,都是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作战原则指导下取得辉煌战果而载入史册的。

在1796年的阿尔科拉战役中,阿尔文齐元帅仗着数量上的优势,接连几次取得击退法军的胜利。面对优势的敌人,拿破仑采取逐步收缩部队的办法,有计划地进行适当的后退,巧妙地调动部队,选取有利阵地,终于在阿尔科拉地区集中了对付敌军主力的打击兵力,经过3天血战,只以伤亡4500人的代价,击毙了奥军6000余人,打败了奥军。在1805年12月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俄、奥联军拥有8.2万多人的兵力,而法军只有6.5万余人,拿破仑在总兵力上居于劣势。但在最后决战时,拿破仑只以大约1万人牵制俄、奥联军4万人,而在普拉钦方向的决定性地段上,却集中了近6万人的兵力对付俄、奥联军的4万人,巧妙地形成了局部的优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行军就是战争

强调快速机动,是拿破仑的重要作战原则之一。拿破仑有一句名言:行军就是战争。(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39页)并指出: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必能获得胜利。(转引自同上)他论述说:军队的力量与力学中的动量相似,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足以增加取胜的机会。(《拿破仑军事语录、,第9条)

对此,德富伯爵曾论述说:.运动是拿破仑战争的灵魂,正好像决定性会战构成它的工具一样。拿破仑使他的部队以一种有计划的速度进行运动……用速度乘他们自己……以急行军来弥补数量的不足。(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39页)

在如何组织军队实施机动的问题上,拿破仑认为,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最好的运动。在他看来:军事艺术是一种执行命令的艺术,一切复杂的计谋都应当抛弃掉。简单明了是执行好军事行动的首要条件。(《拿破仑文选》上卷,429页)并指出,翼侧暴露于敌的行军应当避免,非采用不可时,行程要尽可能求短,并尽量提高速度。简而言之,机动必须简便和迅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重生东京种神树 白昼已至 斗罗:从算计比比东开始 致郁系编剧 嗜血缅北,真千金从地狱杀回来了 区区小钻风,你说我在诡异世界? 为了不被双五条夹心 重生主母和离,渣夫全家跪求原谅 七零,最强军官被病弱美人拿捏了 大唐御医在都市
返回顶部